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弃妻似锦 第140节 (第3/3页)
个意思? 自觉应该分一杯羹的人痛的捶胸口。这么大的利,把秦家都拉进去了,还有个弃妇,却没有自己一份。 理性一些的人家想着,制玻璃没分了,卖玻璃总得有分吧? 心凶的,不敢招惹和王府、勤王府、奉恩侯府,想着得想办法从韩氏手上挤压些股份出来。当然,最好能把玻璃方子弄到手自己开场子。 有老宗亲去找皇上,觉得亲戚应该帮亲戚,而不是帮外人。 皇上冷哼,“他们自己搞的生意,朕都没去惦记,你们倒惦记上了。没有那个‘外人’,他们也搞不出玻璃。” 还有朝臣,打着大义的名义,“玻璃是暴利,他们这样长时间做下去,大梁的国库岂不是被比下去了?这动摇了国之根本……” 皇上又道,“两年后,他们会无偿献方子……” 许多皇亲勋贵又到处找着和王和勤王,也有去星月山庄找韩莞的。 赵畅他们肯定是找不到的,和王出去巡察还未回京。 也见不到韩莞。这些天,星月山庄的前后门都由和王府护卫和谢明承的人把守,等闲人不能进出庄子,除了双宜山庄的小姐妹和几个特定下人。和王是保护合伙人,谢明承是保护两只虎, 和王平时端方严肃,身上又自带威仪,许多人都怕他,比怕太子还甚,不敢擅闯庄子。想闯也闯不进,因为有许多虎卫营的人。 韩莞等人最防的是太子,不仅因为太子脾气乖张,不怕和王和谢家,还因为韩莞跟太子良媛韩元是堂姐妹。若妹妹“心甘情愿”让出一部分利给姐姐,这是家务事,任谁也管不着。 有钱的人家蜂拥去买最最便宜的玻璃。 这个价格不是韩莞定的,她良心痛,觉得高的离谱。是赵畅定下的,他说随着玻璃逐渐增多再慢慢减价。即使这么贵,买玻璃的人也抢破了头。 腊月初十晌午,这个巨大的震动日渐平熄,和王才悄然回京。 下晌,和王招集那十几家分配了销售份额的人家来和王府,说了分配份额,又划分了销售片区。 以后,只有这些人家能从庆通玻璃行拿走玻璃。 这些人,有些喜不自禁,有些还是不太满意,觉得利太小。不管满意与否,有总比没有好。 该安抚的安抚了,以太子为首的几个亲戚刺头和王也不怕。 何侍郎听说有些人家能够卖玻璃,却依然没有自家的份。他忍无可忍,亲自递贴子,带着年近七十的老母亲何太夫人进宫见何淑妃。 这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那个皇子外甥太没把他这个亲娘舅和亲姥姥放进眼里。 何淑妃也气得肝痛。惹不起和王,把韩氏的三成股分一成给何家,韩莞还敢说不?和王有本事给对他照拂有加的秦家以及外家,儿子为什么就不能照顾照顾自己的外家。居然连售卖玻璃的机会都不给…… 第二百八十一章 怀疑对象 谢国公从和王府回到齐国公府,直接去了谢老夫人的明寿堂。 他之前就听儿子讲了韩莞如何得到方子,如何把玻璃“工场”改成“工厂”,改革工厂的各项举措,连皇上和和王爷、勤王爷都极其欣赏她提出的改革建议…… 韩莞,不仅有大福,还有大智慧,比之前他们想像的还能干。 谢国公胸口痛,更加后悔。当初自己和府里的人若多留意那母子三个,或许会早些发现韩莞不是那种女人,而是被人害了……若多关心一下他们,也能发现那个奴才暗中听命于谁,从而知道府里有“暗手”,儿子也不会失去好媳妇和好儿子…… 明寿堂里春暖如春,窗纸换成玻璃,挡住了外面的天寒地冻。不仅顶上垂下的宫灯是玻璃罩,连墙角的落地羊角灯,高几上的烛台,都换成了玻璃罩,把屋里照得亮如白昼。 除了去和王府的谢国公和没回京的谢明承,一家人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