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入局二 (第3/3页)
的罗网,只要嬴政不死,他人都是臣! 父爱像山,父爱如海,无声无息,永是依仗,又默然旁观。 北疆战事大胜,公子扶苏在军中立下大功,朝臣们都以为皇帝陛下会照例下旨,让扶苏随大军班师回朝,却没想还是让公子继续奉旨留在上郡监军,帮助蒙恬处理战后事宜,修筑长城,抵御异族。 秦厉公、秦孝公、秦惠文王、秦重武王,秦昭襄王......大秦历代君主,无论德政如何,在任期间要有所作为,首先必须在军中树立威信,秦人先祖以武立足,被世人冠以虎狼之国,一个没有军队支持的王,注定无法成为大秦的一国之君,上不足以面对宗庙社稷,下不可管理千万臣民。 对铁马金戈惯了的嬴政来说,嫡长子的性子实在太柔,幼年在赵国为质、一路回秦,少年披荆斩棘走上这王位,成年扫除痈疮外患,直到打下这万里山河、一统天下,他每一日的处境不知道比扶苏难了多少倍,可这儿子似乎只继承了他的相貌才学,没学会他半点手腕心性。 “公子宅心仁厚,自有好处,微臣也相信公子此番在蒙大将军的军中,必能得到历练,脱胎换骨”真正懂得嬴政对扶苏用心的,除了蒙恬,也只有章邯了。 嬴政抬头注视着殿中梁柱,忽的想起王翦、尉缭子,如无此二人,秦国怕还得不了这天下。 尉缭子为秦国出谋划策,在秦一统天下之后,却两袖清风的离开了秦国。 而王翦,除韩之外,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,王翦一生征战无数,智而不暴、勇而多谋,更难得是终身恪守臣子本分,当年灭楚一战,王翦代李信为将,率军六十万,声言伐楚。 那时他很担心王翦会拥兵自立,王翦自己当年也是知道的,然则君臣之间有些话不可说的太透,于是王翦在出征之时,居然从怀里掏出一张绢帛,上面罗列了一长串良田、美宅、池塘,请他赏赐。 他问王翦,“将军若成功而回,寡人举国与将军共享,何忧于贫?” 王翦答,“大王虽以鸿恩劳臣,而臣老矣,犬子又劣,譬如风中之烛,光耀几时?不如及臣目中,多给美田宅,为子孙业,世世受大王之恩。” 出征没多久,王翦复遣使者求园池数处,战事开始又连续五次上书追问田宅之事,好让他知道,王翦一家都是没有追求的俗人而已,想得到的不过是些许小事,除了金钱没有更高的要求。 白起是昭襄先王的神兵利器,王翦却是懂得分寸的护国柱石。 他们都是秦国史策.中.功.劳盖天的人物,甚至可以说白起的功劳高于秦国历代将领中任何一人,可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。 春祭大典之前,嬴政给扶苏讲了白起与昭襄先王的故事,却没有和儿子讲,自己和王翦的故事,其实一个有造反能力的人,要想君王不担心他造反,就要表明自己没有能力造反,更没有智慧造反。 当年灭楚之战后,王翦父子回国第一时间就交还了兵权,王翦回频阳东乡养老,寿终正寝,其子王贲一生甘做区区武将。 或许,是与生俱来的枷锁让扶苏一直活得辛苦,但作为君王长子,生在帝王之苑,猜忌阴谋、血腥杀戮都必须是他要承受,且必须能承受的,在这个过程中,他必须有勇有谋,必须挡得住明箭暗箭,也必须懂得权谋斗智。 如果不能,那他这个做父亲的,就逼他能。 宫中一日,世上千年,不过才十来日,从咸阳出来,已入早春。 换上轻便的春装,牢记者皇帝陛下的旨意,在我万般恳求之下,影密卫的朋友总算给了我一匹快马,一路加鞭到蚩尤堂势力范围一带,才用了八个时辰,我自己都佩服自己的高效......如果马儿没有被累的口吐白沫、当场去世就更完美了。 至于罗网头子?没有我在身边的日子,他一定忍不住嘴角微微扬起。 毕竟手把手教我练字到放弃,大概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吧。 发现惊鲵的踪迹后,我不由得思考,他为什么会出现在前蚩尤堂和魁隗堂势力集结的地方,而且还跟十几个胡人在一起,不是说,这次冲突,罗网所有的人都不能参与吗? 难道......不不不,惊鲵作为罗网第一剑,应当是不会背叛罗网的。 不过,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,我在担心,现在去救盗跖还来不来得及,重点是,我这样一动内力就疼得站不起来的身体,要怎么潜入那种危机四伏的地方? 要不用我的美色迷惑他们? 俗话说得好,英雄难过美人关,自古红颜是祸水嘛,说不定他们奏是喜欢我这款的呢? 咦哈哈~奸笑中...... 内心小人一号:呸!你以为全天下的男人都是瞎子是吧? 内心小人二号:大哥,你是祸水,不是红颜。 恩......一番思量之后,我还是觉得不要采用这种方式了,如果再遇到卫庄,就装死好了......